<
y6h4小说网 > 玄幻小说 > 元末翘楚朱元璋 > 高长老指活路重八行乞 返寺庙受剃度正式
    第二章??高长老指活路重八行乞??返寺庙受剃度正式修行(4.5页)

    入寺之初,朱重八对菩萨神灵没有什么敬畏的理念。

    由于他是干粗活的行童,时常受一些年轻和尚的欺负,肚子一直憋着火。

    一天,他打扫伽蓝殿,不小心被伽蓝神塑像的石座角绊了一下,摔了一跤。

    由于摔得比较痛,火气陡然冲上大脑,举起长扫帚朝着伽蓝神像狠狠地打去。

    他一边打一边骂:“我打死尔、打死尔!他们欺我,尔亦欺我。”

    过了几天,主持长老德祝发现大雄宝殿的红烛下半部被老鼠啃了,就怪罪小重八,把他训了一顿。

    接着,重八打扫伽蓝殿时看见伽蓝神像,火气一下子冒了出来,他想:保护大殿是你伽蓝神的责任,你不显灵杀死老鼠,害得长老来骂我,实在可恨!气愤之中,他产生一个想法,跑到高长老的书房拿起一支毛笔蘸上墨,然后在伽蓝神像背部靠近石座处横书五个大字——“发配三千里”。

    朱重八早起晚睡,埋头苦干了一个多月。他每天听见师兄们上早课的念经声,心里不时冒出一句话——他们念的什么经?

    一天,重八实在忍不住了,就对高长老说:“师父,我想听早课。听罢即挑水,保无妨。”

    高长老见他一个月来表现很好,吃苦耐劳,随叫随到,从不抱怨,也不多言多语,已经有点喜欢他了。于是,破例答应了重八的请求。

    朱重八听了几天早课后才明白,皇觉寺的早课就是念诵阿弥陀佛(无量寿佛)四十八愿。为什么天天念这一段经呢?重八想不明白,就问他最熟悉的负责做饭烧菜的大师兄。

    大师兄告诉他说:“这是《无量寿经》中的一品经。我们修行的目的是要获得心灵的清净和觉,普度众生,因此早课选择《无量寿经》。这本经很长,怕一些人背诵不了,所以只选一品四十八愿。这品经是一切经里最重要的一个部分,我们每天念诵,即学习阿弥陀佛的宏愿。这四十八愿,愿愿都是度众生。”

    重八跟着念诵了七天,已经完全能够背诵——

    01国无恶道愿设我得佛,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,不取正觉。

    02不更恶道愿设我得佛,国中天人寿终之后,复更三恶道者,不取正觉。

    03身真金色愿设我得佛,国中天人不悉真金色者,不取正觉。

    04形色相同愿设我得佛,国中天人形色不同有好丑者,不取正觉。

    05宿命智通愿设我得佛,国中天人不识宿命,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劫事者,不取正觉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好景不长。重八在皇觉寺吃了不到50天的饱饭,就丢了饭碗。

    皇觉寺20多人坐吃山空,去年的存粮已经不多了,而今年颗粒无收已成定局。除了做饭的大师兄,主持德祝遣散了所有的普通受戒和尚,发给每人一点钱。唯独没有给朱重八。他是最后一个离开。

    临走前的晚上,高长老一边把重八长出的头发剃光,一边对他说:“尔往庐州耳!彼是大城,易化缘也。尔朝南行,先到定远,再到梁县。梁县小吃多,我尝(曾经)去过。梁县西不远即庐州。”

    接着,长老把一套木鱼木槌送给重八,说道:“尔已能背四十八愿,乞讨时亦可诵经,带上这件木鱼,诵经时用。”

    接着,还给了他一把黄色的油纸伞。

    第二天吃完早饭,大师兄把新做的一个简易木背架和一个小竹篮送给重八。篮里有两个白色粗瓷钵(一种弧腹平底碗)、一双筷子,钵里各有一个馒头。用一块干净的蓝布盖着。

    重八谢过大师兄后回到寝室,先把裹着一套蓝布僧服的包袱放进背架底层,再放上一床薄被,最后把自己睡过的一卷草席和油纸伞横绑在上层。他把木鱼、木槌和洗脸巾放在篮里的蓝布上,然后背起背架、拎着竹篮离开了皇觉寺,踏上逃荒之路。

    重八虽然长相、个头粗粗大大,却是一个粗中有细的人。

    昨日走了一天路,下午吃了一个馒头。怕讨不上饭,留了一个。

    第二天早上,他想:今天到了定远要化缘,拎着篮子敲不了木鱼,怎么行?为了方便化缘,他在路上找了一根麻绳,两头绑在篮子提梁上,套住脖子,把竹篮挂在肚子前。这样,他可以左手持木鱼,右手拿木槌。

    定远是座小县城,当时属河南行省安丰路濠州管辖。从皇觉寺到定远有100多里。虽然瘟疫流行已有两个月,沿途还是有不少逃难的人群。

    第二天上午,重八沿着驿道(官道)走到定远的北门。他见城门有五个元兵把守,四个手持红缨长矛,一个腰间挎刀,显然是个小长官。凡是歪歪斜斜、看上去像有病的难民都被拦住、撵开,不许进城。城门右五米外的墙根下,有几具歪三倒四的尸体,都是饿死的难民。旁边停着一辆拉货的马车,车旁站着车夫和一个持矛的元兵,有两个年轻男子正在把尸体搬上马车,拉到城外的乱坟岗去埋。

    进城后,他沿着大街行走。看见卖小吃的摊子,就上前敲着木鱼,低头轻声念诵《无量寿经》四十八愿。

    有的摊主信佛,见是和尚化缘,就施舍了一点食物。到了中午,重八讨得三颗油炸小面丸、一个烤红薯、一个馒头。第一次乞讨就得到施舍,他很高兴,钻进一个没人的小巷,津津有味地享受了一顿小吃午餐。不过,他没有吃光,留下了馒头,预防下午讨不到。这日子还长着呢!

    结果,下午还真的没有收获,馒头成了他的晚餐。由于旱灾、瘟疫的影响,定远城很萧条,行人稀少,生意清淡。第二天,重八离开定远前往梁县,第三天上午走到了梁县(今梁园镇)。

    梁园镇在南北朝时,是慎县治所,后改梁县。元朝时属庐州路(今合肥市)管辖。当年庐州地区没有受灾,食物还比较丰富。梁县历来都是江淮中北部区域农副土特产品集散地,鼎盛时,曾吸引江苏、河南及周围十多个县的客商前来交易。于是,一些小吃、小菜应运而生。

    比如,油炸狮子头、小“鳖”、烧卖、春卷、包子、油条等。其中,油炸狮子头和小鳖以其独特的风味在众多食品中脱颖而出,成了梁园小吃的代表。油炸狮子头的主原料为面粉,但其做工的方法和油炸的火候很讲究。油炸完成后,造型真如狮子之头,口感特点是“脆、焦、香”。

    朱重八有幸讨得两个。谢过施主,马上吃了起来,感觉比定远的油炸小丸子强多了!当时他已经很饿了。

    小“鳖”的配料更为考究,原料有面粉、香油、芝麻、糖丝、生姜等,做成椭圆形,烤制而成。出炉后长约6厘米,宽约4厘米,状似缩头伏鳖。口感特点是“香、酥、甜”,美味绝伦。

    朱重八在小“鳖”店门口旁敲了很长时间木鱼,店主才给了一个小“鳖”,他一口就吃掉了。后来,重八又讨得一个包子,他留到第二天早上才吃。

    朱重八在梁县待了三天,把每个小店、小吃摊都讨了一遍。店主不施舍,他就是不走,很有耐心地不停敲着木鱼。有些店主、摊主实在忍受不了,不得不施舍一点打发他离开。

    晚上,朱重八躺在梁县的关公庙里,总是回想白天乞讨的情景,回味那些小吃,不时地笑出声来。

    早上离开梁县后,朱重八走了大半天,下午到了庐州城。

    元末的庐州路属河南行省淮西道1。淮西道治所也设在庐州城。

    这是一个大城,城墙高,城门宽,门洞深。大街小巷很多,店铺林立,小吃摊点也多。衣衫整洁、彬彬有礼的和尚化缘还是比较容易得到施舍。

    朱重八在庐州住了较长时间,有了不少见闻。他得知五月时,汴梁(开封)地区连降大雨二十多天,黄河暴涨,下游曹州(今山东曹县)的白茅堤决口,洪水横灌大运河,淹没了济宁路(今山东济宁市),严重影响了南方粮盐漕运北方。决口还使黄河改道向南泛滥,淹没了虞城县(今属河南)、砀山县(今属安徽)。死的人比闹旱灾的濠州还要多。

    在庐州,最使朱重八受益的是听闻了一些元杂剧的故事。有《窦娥冤》,剧情控诉了封建政治的腐败和平民百姓的痛苦。有《陈州粜米》,讲述的是:一个叫作张撇古的男子揭发刘小衙内等人假公济私、损人利己,被打得遍体鳞伤依然痛骂奸贼,宁死不屈。

    朱重八还从杂剧包公戏的故事中知道包公是北宋的好官,也叫包龙图。包龙图善于断案,对犯人量刑判决——该杀的杀,该革职的革职,该杖打的杖打,该罚款的罚款。后来,他听说包公的原籍在庐州解集乡,有包公祠、包公墓,就到那里瞻仰、凭吊,盘腿坐在包公墓前念诵了一遍《无量寿经》四十八愿。

    在那里,重八得知包公名拯,庐州人,28岁考中进士,担任过开封府尹、

    龙图阁直学士,所以世称包龙图。包拯62岁时任二品枢密院副使,1062年病世,被追认礼部尚书,赐谥号“孝肃”。随后,朝廷派人护送其灵柩回到他的家乡安葬。因此,墓碑刻写“宋枢密副使包孝肃公拯之墓”。

    一年后,结识朱重八的两个身穿紫色长衫的流浪人约他离开庐州西行。

    三人走到合肥县(今肥西县)官亭村,重八不幸生病,一下子浑身发热,一下子全身发冷。两人取下他的背架,脱下紫衫披在重八身上,随后找了一间草棚暂住。朱重八抓裹紫衫蜷缩在干草堆不停地发抖,同伴又把他的薄被给他盖上。

    两人照料他两三日,病情有所减轻,三人继续上路西行。重八因病体弱,一天才走42里,接近傍晚才到六(音:陆)安城东的三十铺。

    三人远远望见一座七级砖砌浮图(宝塔),走进才知此地原是一处寺庙遗址。由于战争的缘故,所有的房屋都已荡然无存,只剩下断垣残壁。

    紫衣人看见宝塔附近地边有一个三角形茅草窝棚,两人便把重八扶进窝棚坐下,对他说:“尔有疾走不得,且留尔在此住三日,待疾愈。三日后我们再来会尔。”说完就奔向15公里远的六安。

    三日后,重八的病竟然幸运地好了,却不见两个紫衫人回来相会。

    第五天,他不再等待,前往六安。上午进了六安城,看见一个老儒生背着一个小书箱,非常吃力。

    朱重八心生怜悯,便对他说道:“老先生,我帮尔负箧如何?”

    老儒不让。重八担心他半道发生意外,便陪他同行到朱砂镇,然后在一棵大槐树下休息。

    老儒对重八说道:“师父,观尔相貌非凡。我善以星历推命,尔把生辰年月日说与我听,试推一下。”

    重八便把生辰八字全部告之。老儒沉吟良久,这才说道:“吾推命多矣,却无如尔贵命!只是金星照命,凶。愿尔慎之!凡事先谋而后动。今日此行,利往西北,不宜东南。因历(历法)告以未然(不曾如此)之事。甚悉(详尽)。”

    朱重八谢过老儒,询问他的姓氏名讳、住地。老儒皆不回答,只是叫他上路。于是,重八先西行乞讨,到了固始县(今属河南)、信阳(今属河南),接着北上到达汝州(今属河南)。后来向东流浪,经陈州(今河南淮阳县)、鹿邑县(今属河南)到亳州(今属安徽),最后南下到达颍州(今安徽阜阳市)。一路平安。

    后来朱元璋经历十六年刀光剑影,当上了皇帝。想报答这个老儒,可是无处可寻,只好嘱咐史官在《明太祖实录》中记下此事。

    1346年(元至正6年),18岁的朱重八返回孤庄村扫墓,祭拜父母、大哥的亡灵。见灾情没有完全好转,又继续流浪化缘。

    1348年,朱重八估计濠州百姓的生产、生活已经恢复正常,就再次返回家乡,回到了皇觉寺。他对高长老讲述了自己的一些所见所闻,认为人世间罪恶太多、苦难太多,要求剃度受戒,正式出家修行,将来好度众生。

    高长老答应了他。一个吉日良辰,皇觉寺钟鼓齐鸣,众僧身披青色袈裟汇聚法堂,站得齐齐整整,合掌行礼。长满头发的朱重八在法座下站定。高长老在法座上说道:“听偈:寸草不留,六根清净。与尔剃除,免得争竞。”

    净发和尚很快就为朱重八剃度干净。接着,长老赐给他一件青色法衣袈裟,让重八穿上。随后,监寺引他到法座前,长老为重八摩顶受戒,念道:

    “一要皈依佛性,二要皈依佛法,三要皈依佛僧。此为三归。还要五戒:一不杀生,二不偷盗,三不邪淫,四不妄语、五不饮酒。”

    从此,朱重八开始学做名副其实的僧人。

    在《大明皇陵之碑》碑文中,朱元璋记述了这段历史。

    其辞曰:“汪氏老母,为我筹量。遣子相送,备醴(甜酒)馨香。空门礼佛,出入僧房。居未两月,寺主封仓。众各为计,云水飘飏。我何所为?百无所长。依亲自辱,仰天茫茫。既非可倚,侣影相将(扶)。突朝烟2而急进,暮投古寺以趋跄3。仰穹崖崔嵬而倚碧(壁),听猿啼夜月而凄凉。魂悠悠觅父母而无有,志落魄而徜徉。西风鹤唳,俄(顷刻)淅沥以飞霜。身如蓬(蓬草)逐风而不止,心滚滚乎沸汤。一浮云乎又三载,年方二十而强。……已而(不久)既归,乃复业于觉皇(皇觉寺)。”

    过了三年,重八学完了《无量寿经》、《金刚经》等。

    朱重八最喜欢念《金刚经》的《第十九品?法界通化分》——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。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。以用布施。是人以是因缘。得福多不。如是。世尊。此人以是因缘。得福甚多。须菩提。若福德有实。如来不说得福德多。以福德无故。如来说得福德多。

    注释:

    1淮西道:“道”是小于行省的行政区域。当时河南江北行省分为两道——淮西道和淮东道。

    2朝烟:指早上做饭冒烟的人家。

    3趋跄:指急迫不稳的脚步。